人格障碍基本病因及典型症状 心理
病因
人格障碍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遗传因素、精神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及文化因素有关。
基本病因
生物学因素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对于人格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系调查表明,人格障碍患者亲属中,人格障碍的患病率要高于一般人, 且血缘关系越亲近患病率越高。
病理生理因素
人格障碍患者的父母中,脑电图异常的可能性比较高。约50%, 人格障碍患者的脑电图特征与儿童脑电图特征有相似之处。因此,有研究认为,人格障碍是由于大脑发育成熟延迟的表现。感染、中毒、胚胎及婴幼儿期营养不良,出生时或婴幼儿期脑损伤和病毒感染,都可能导致大脑发育不成熟。
神经生化因素
神经递质是完成脑内信号传递的重要载体,神经递质活动是否正常影响人类的精神活动。研究表明,多巴胺受体基因与人格障碍的产生息息相关。
心理社会因素
童年期精神创伤
童年时期是人类心理发育的重要过程,当幼儿心理发育过程中受到重大精神刺激或者经历不良生活事件时会对人格发育造成不好的影响,增加人格障碍的风险。
家庭环境与养育方式
家庭是人类成长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家庭环境对人格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良生活环境与同伴影响
社会环境会塑造人格,童年时期的伙伴也会互相影响着彼此的行为。生活环境恶劣、朋友品行不端往往容易促使人格障碍的形成。
社会文化因素
人格障碍与文化适应不良有关,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塑造不同的性格。恶劣的生活环境是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
典型症状
根据ICD-10分类,常见人格障碍的分型及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偏执型人格障碍
患者常十分固执多疑并易记仇,喜欢与别人争论,对于拒绝和挫折很敏感,无缘无故会怀疑身边人的忠诚,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都认为是针对自己的阴谋。
分裂样人格障碍
患者常单独行动,行为怪异,与常人格格不入,很少感到开心,对事极少燃起兴趣,不在意别人的任何看法,没有亲密和可以信任的朋友,难以对别人表达关心,对性没有兴趣。
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
患者以其行为与公认的社会规范明显不同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包括反社会型人格障碍、非社交型人格障碍、精神病态与社会病态型人格障碍。
该类型患者常没有道德心,极端的自私及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冷酷无情,没有羞耻心,极少悔悟。其所作所为常常损人不利或者只利己,甚至会违法乱纪,事后不知悔改,常会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找理由。
情绪不稳型人格障碍
冲动型人格障碍
又称暴发型(explosive) 或者攻击型(aggressive) 人格障碍。其特点为有发作性的情绪爆发或暴怒且伴有明显的冲动性攻击行为,男性多于女性。该类型患者常常因为较小的刺激而感到愤怒并且有攻击行为。情绪通常不稳定,容易被激怒,且突然爆发的时候与平常表现不一样, 常难自控,事后通常会感到后悔。
边缘型人格障碍
患者常没有持久稳定的人际关系,没有安全感,害怕被抛弃,可能有自残或自杀行为。
表演型人格障碍
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患者常表现为以过分的情感用事、夸张的行为举止,想要吸引旁人的注意力,注重自己的外貌及打扮,为满足自己的需求不择手段,女性多于男性。
强迫型人格障碍
患者多过分谨慎,固执,追求完美,道德感强,较迂腐,不通情达理,人际关系差,常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其他类型人格障碍
由于其他类型障碍比较少见,在此只列举出我国出现的几种类型。
依赖型人格障碍
又称被动型(passive) 或精力不足型(inadequate) 人格障碍。患者常缺乏自信心、进取心,喜欢依赖别人,极少主动,感觉自己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社会。
焦虑型人格障碍
又称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常自卑,有没来由的紧张感,担心自己不被认可从而不肯与别人交往,认为自己没有吸引力,害怕新事物。
自恋型人格障碍
患者多有良好的自我感觉,狂妄自大,渴望受到他人的崇拜和尊敬。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患者以消极被动方式来掩饰其强烈的敌意和攻击倾向。患者往往性格固执,内心充满愤怒和不满,但又不直接将负面情绪表现出来,而是表面服从,暗地敷衍、拖延、不予以合作,常私下抱怨,却又相当依赖权威。在强烈的依从和敌意冲突中,难以取得平衡。
预防
人格障碍形成于个体早年,因此强调儿童早期教育、从幼年开始培养健全的人格对于人格障碍的预防十分重要。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给与子女充分的关爱和呵护,使儿童远离精神创伤。当儿童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时,应及时了解、关心、进行矫正。